直到4年多前,我們家都還是一家三口的狀態,小包一個人從0~8歲也過得很快樂,獨佔父母的愛。加上當時覺得養育一個高敏感孩子很辛苦,費心費神,所以一直都沒有二胎打算。但去年10月婆婆過世時,才真實體會到有可信賴的手足,比起自己孤獨承受悲傷,更能勇敢面對這個過程。
直到婆婆過世時
去年10月中,婆婆在加護病房身體每況愈下,我們經歷內心千萬掙扎,最後決定放手為她拔管,當時醫師幫她施打鎮定劑,但耳朵仍可聆聽聲音,我們和小叔一家守在病榻旁,阿包醫生和包弟弟輪流述說著小時候的回憶,比如阿包醫生偷偷帶弟弟去買玩具、兄弟倆偷吃零食等等,雖然還是因為捨不得而流淚,但兩個家庭四個人在病床前跟媽媽道愛、道謝、道別,由衷希望她能真正離苦得樂,看著螢幕上的血氧濃度有些微起伏,感覺媽媽像是在回應著我們。
爾後隨著包媽離世,接踵而來的是辦理死亡證明、住院費用結清、喪儀、外籍看護解約、遺產稅繳納、遺產分配等等,大事小事一起來,加上自家的事,常搞得兩兄弟分身乏術,但,最重要的是有最信賴的家人一起分攤、互相打氣,背上的負重總覺得輕了一些。
父母老去會面臨的問題
小時候父母是我們的靠山,長大後步入中年,我們除了要撐起自己的家,還必須當父母的依靠。當父母老去,會面臨的問題包括身體病痛、長照、或退化失智等,他們已然蛻變成另一種形式的孩子,可以說是老小孩,需要子女照顧,包括健康狀況、情緒等,除了接住父母,我們也需要接住自己,這實在是中年人三明治世代最辛苦的地方。
有一本書《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》,提到6種老後難相處的父母,包括依賴型、潑冷水型、自戀型、控制型、自毀型、恐懼型,裡面有各種類型爸媽,他們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,只是心態和行為上不自覺讓子女倍感壓力,兒女面對他們不僅要心智強大,更要有豐富的資源。
▲圖為現年70多歲的琦爸和琦媽,慶幸目前他們身體都還算安泰,有空就會出門走走,過著自在的退休生活。
記得婆婆在生病後期幾年,經常身體病痛,第一時間都打電話給最依賴的長子,也就是阿包醫生,有任何需求、不滿意外籍看護時也都會跟阿包醫生抱怨,希望他處理。然而因為疾病纏身讓她情緒及想法多變,常出爾反爾,又不願真的全權交給兒子決定,因此阿包醫生在看診之餘,常常疲於奔命。
將一切看在眼裡的我覺得愛莫能助,因為阿包醫生是包媽媽很信賴的兒子,在小學二年級包爸病逝後,他就被賦予小爸爸的責任,上個世代的教養風格也偏向威權策略,所以阿包醫生很習慣當一個乖巧的孩子,像一塊海綿不斷吸收來自媽媽的情緒。
手足可以一起分攤照顧父母
面對父母老去雖然要包容、體諒長輩的生心理退化,但也要設定好一道界線,維持自己不要被弄垮,照顧父母不只需要時間配合、體力負荷,還要接收父母的不理性行為並處理、解決,即使已經離家獨立,但當父母發生任何狀況時,仍得回頭面對。
獨生子女會覺得,若有可信賴的手足可以分攤就好了!比如遇到父母的長照,可以由一人主導,另一人配合,包括居家環境調整、醫療器材添置、尋找外籍看護、陪看病、追蹤病況、陪住院、給予情緒價值等。手足間也可以互相抱怨、抒發情緒、加油打氣,因為是最親密的家人,可以分享、分攤共同的煩惱,是一道可信賴的出口。
也許有人會認為手足照顧父母時很難做到絕對公平,通常是住得近的要承擔比較多責任,但手足對父母的照顧的確很難完全的「量化」公平,可以「質化」來看,即使一位在國內、一位在國外也可以,分攤責任在於主觀的感受問題。假使手足住太遠,可以支付較多的醫療費用,或者隨時關心主動積極找尋其他可協助的資源,這樣主要照顧者才不會有單打獨鬥的感受、壓力也會比較輕。
養出好手足,先從自身做起
雖然小喵是意外降臨的孩子,但現在發現家裡有兄妹這樣的組合很美好,比如今天早上他們倆起床後,小喵就到哥哥房間,兩人互相擁抱,哥哥說:「小喵,我真的好喜歡妳喔!」小喵也笑瞇瞇的。在我眼裡真的是最美的畫面。
▲包喵兄妹常常起床就是這樣抱在一起的情景,哥哥看到妹妹放學回家也會想抱她。
雖然有手足很好,但前提是要有良好的手足關係,這與父母在教養上的穿針引線有關。要培養孩子們互相尊重、支持,就必須讓孩子們都覺得自己被父母珍視,且放大每個孩子不同的優點,並引導他們互相感謝。比方我常常跟小喵說,小包哥哥真的很疼你耶!他帶你玩好多遊戲也給你好多小時候的玩具,你記得要跟哥哥謝謝喔!在小包面前,我就會說,你有小喵妹妹真的很好,上次我們去旅行你發燒,她很擔心你就把推車讓給你坐,要記得感謝她喔!
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質,小喵蠻喜歡算數和科學,小包愛藝術和創作;我就會分別放大他們的優點,時不時在一方面前稱讚另一方。
反之,若父母故意製造對立,例如比孩子們的成績、貼心、才藝等等,這樣就不妥,長久下來會使手足變成敵對關係。教養真的很重要,絕對不是生下多寶後,期待他們自然而然互相支持,也不是發現其中一位孩子比較難帶,就不願費心思。我們常聽到,有些手足像是人生的負債,比如不斷惹事闖禍、掏空爸媽的錢、要兄弟姊妹資助等等,更讓人覺得無限感慨。
雖然手足感情是人生中珍貴的緣分,但生養孩子要考量的因素實在很多,如果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和健康的身心、教養的能力,也不必只因擔心孩子面對父母老去沒人商量,勉強自己一定要為他生一個伴。
雖然有可信賴的手足,比起自己孤獨承受悲傷,更能勇敢面對父母老去這個過程。
但理想的手足關係是個願景,需要很多條件配合和努力,如果是只生一胎的家庭,外人千萬不要多嘴給予壓力,因為這個世代養育孩子的難度已經越來越高,而獨生子女面對長輩老去和離世時,相信未來也會有很多支援團體或是資源可以協助處理。
無留言